常见藻类防治入门(下)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rol of common algae

绿斑藻 是直径小于 0.5 mm 的绿色斑点状藻类,偏爱较强的照明,通常附着于光线较强的水族缸玻璃面或者成长缓慢的水草上面。当水族缸的CO2或者磷酸(PO4)浓度偏低时绿斑藻便出现了,绿斑藻质地很坚硬,常见的食藻鱼对于清除绿斑藻的功效实在有限。目前来说唯一能有效刮除绿斑藻的生物,就非斑马螺(也有人称彩蛋螺)莫属了。


斑马螺是清理绿斑藻唯一最有效的食藻生物 对于成长在玻璃面上的绿斑藻,我们也可以用人工刮除的方式来清哩,例如刀片或银行卡都是不错的工具。至于预防绿斑藻的方式很容易,注意水中的磷酸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当绿斑藻出现是,可考虑使用 K2HPO4 或 KH2PO4 来增加水中的磷酸浓度,瑞典的DuskoBojic认为将磷酸控制在0.3~0.5 ppm 能有效的抑制绿斑藻,但根据我自己使用德国 sera 磷酸测试工具的纪录来看,当水族缸的磷酸超过1ppm以上,绿斑藻就不再出现了。相信这个差距应是水质测试工具误差所致。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将绿斑藻视为水中磷酸浓度的「指标生物」。如果水中磷酸浓度调高以后绿斑藻依旧不断出现,那么 CO2 也得注意一下才是。


绿斑藻的放大照片


刚毛藻 刚毛藻是丝状、绿色的分支状藻类,集结生长时看起来很像是个墨丝球,刚毛藻摸起来并不会有滑滑的感觉,而且丝线感觉起来又硬又细。刚毛藻主要生长在直接受到光照的岩石或沈木上头,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长在水草上面。不过刚毛藻通常会集中在某个地点,很容易便能加以移除。


刚毛藻是属于相当高等的藻类,其体内所含有的叶绿素与高等植物是一样的,都是叶绿素 a 与 b 。更甚者,刚毛藻对于低 CO2 的适应能力很强,当水中CO2不足时,很快就能利用HCO3来当成碳元素的来源,而不像其他水草还需要一段的时间来适应。所以与其说刚毛藻被视为低CO2的指标,不如说刚毛藻对低CO2环境适应比一般水草还要快,所以想以化学药品对付刚毛藻并不容易因为容易也伤害到我们心爱的水草,刚毛藻的清除方法主要是通过掌握它的特性,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清除。

刚毛藻的清除方法:清除刚毛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手动清除和药物清除。

1.手动清除,当等到刚毛藻长成一团时,手动清除,清除时尽量小心,避免伤害到水草,不过刚毛藻生命力顽强,仍有可能在物体表面继续生长,需要多重复几次,一旦发现便清除。
2.药物清除,在手动清除以后可以用2%浓度的戊二醛喷向附着刚毛藻的地方,但要保证缸内没有其他生物。
3.翻缸,把缸内的沉木,石头,底泥或是底砂全在开水里泡上几分钟,这样残留的刚毛藻很容易就清理干净了。 刚毛藻的清除重在防御,在水草入缸是就要仔细检查,带有刚毛藻的植物一定不要放入缸内,保持好的生态平衡,而且生物对刚毛藻是没有作用的。



蓝绿藻 蓝绿藻也称蓝藻或蓝绿菌,蓝绿藻在大量繁殖时会形成蓝绿色的薄膜,并且于很短的时间内便会覆盖所有的东西。如果放任不处理的话,蓝绿藻将占据整个水族缸,并且会害死水草与鱼类。
蓝绿藻可以用物理的方式来处理和移除,但如果水质没有配合改善的话,很快的又会死灰复燃蓝绿藻由于是属于细菌的关系,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杀死。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用来治疗鱼病时,建议剂量是连续五日以每 38 公升使用 200 mg 来投药;但如果要杀死蓝绿藻,建议只连续四日使用 2.5 ppm 的剂量即可。


蓝绿藻放大来看其实是丝状的结构 不过使用红霉素的结果,也可能也同时会杀死过滤器与底砂中的硝化细菌,再加上蓝绿藻大量死亡腐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水中的铵(NH4)因而升高;况且未死亡的硝化细菌也需要氧气将 NH4 转变成NO2或NO3,所以水中也可能发生缺氧或者硝化作用因而减缓。因此在以红霉素治疗至前最好尽可能将所有看得见的蓝绿藻清除,以缓和大量腐败所早成的后遗症,在治疗之后也必须进行换水,以降低水中的 NH4 浓度,并且提供新鲜的氧气,对付蓝绿藻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遮光法,这也是 Tom Barr 比较推荐的方法。遮光法是以黑色的材料将整个水族缸包裹起来,不但关闭水族缸的照明,也要避免间接光源的影响,同时还要配合使用KNO3,将水中的钾肥与NO3浓度一并提高,一般建议的NO3浓度为10-20ppm。 经过了 3 日以后再进行一次进行大量的换水。 但在执行遮光法以前,我们也必须先清除蓝绿藻,清洗过滤器与底砂,然后大量换一次水。Tom Barr 认为水族缸中蓝绿藻的发生与 NO3 过低有关,因此日后维持水中相当稳定的 NO3 也是很重要的,一般的建议是维持NO3在10-20ppm。蓝绿藻似乎也不喜欢pH偏低且CO2偏高的环境,也不喜欢太强的水流。


会吃蓝绿藻的生物不多,笠螺是其中的佼佼者。


鹿角藻 鹿角藻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书当中,两位作者虽然秀出了照片,但并没有对须状藻做更进一步的解说,读者们始终不清楚须状藻的型态。而鹿角藻这个名词则是 Tom Barr 在 2002 年时发明的,主要是因为在显微镜底下此一藻类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状。


鹿角藻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可见明显的分枝状。 须状藻这个名词在台湾也几乎很少草友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误认成黑毛藻。其实就连德国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德国将黑毛藻称之为刷状藻,有时可看到同一张藻类的图片被不同的德国网站解读成不同藻类。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是并不同一属,鹿角藻是美芒藻属的红藻.Tom Barr 在教导草友辨认两类型的藻类简单区别时,强调只要看到了分枝状的就是鹿角藻,如果没有分枝状的就是黑毛藻。下图是德国常引用的图片,是有明显分枝状的鹿角藻(须状藻),但有些德国网站误认为黑毛藻(刷状藻)。


水中的氨氮偏高,例如饲养密度过高或者搅动底泥,再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偏低,这是鹿角藻诱发的主要原因,白玉飞狐会啃食鹿角藻,对于清理鹿角藻颇有帮助。同时也要配合水草的修剪,而水中氨氮浓度也必须加以抑制,例如在修剪水草后进行换水,降低养殖密度与投饵量等等,都有助于控制鹿角藻的蔓延。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诱发的原因大不相同,当我们看到「分枝状」的鹿角藻时,就要想到 NH4。


黑毛藻 黑毛藻可向来说是水族缸里排名第一最难缠的藻类,黑毛藻是旋毛藻属的藻类,由于黑毛藻与鹿角藻都是红藻,外观也有几分相似,因此也有不少草友相互混淆。黑毛藻在德国称之为刷状藻,但除了比较早期的水族数据,现在台湾已经没有人在称呼刷状藻了。


黑毛藻在「最完美水草水族箱」书中称为刷状藻 黑毛藻的韧性特别的强,从酸性至碱性的环境中都可存活,尤其在硬水当中,坚硬的刷毛使得唯一可能会啃食黑毛的食藻鱼~飞狐~对黑毛藻也兴趣缺缺。新添购的水草在入缸之前,最好能做防疫的工作,之后再种植于自己的水族缸。至于一旦成长出来的黑毛藻,则必须动手加以清理,很难自动消失。


一旦成长出来的黑毛藻,很难自动消失,最好连同遭殃的水草一并铲除

部分素材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至于黑毛藻的诱发原因,根据 Tom Barr 的说法,就是CO2!CO2!CO2!

Tom Barr 为了黑毛藻就是 CO2 引发的论点,在网络上与许多专家和草友论战了好几年。其中还包括了前美国水族园艺家协会的主编 Neil Frank,Neil Frank 也是美国政府官员,曾经到台湾指导环保署的官员们环保方面的相关议题,他在 1996 年时针对黑毛藻写了一篇很详尽且受欢迎的文章:http://www.thekrib.com/Plants/Algae/red-algae.html
Tom Barr 与 Neil Frank 之间的精彩对辩,现在网络上都还查证得到。
高农度 CO2 能抑制黑毛藻的说法,是德国水草界先发现并提出的,但真正强力捍卫并推广此一论点的,要算是 Tom Barr 了。
简单的说,黑毛藻的诱发,与水中 CO2 的「不足」或「不稳定」息息相关,「预防」出现黑毛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水草光合作用时供给高浓度且稳定的 CO2。坊间许多其他对付黑毛藻的计策,都没抓到问题的核心要点。






上一篇:常见藻类防治入门(上)
下一篇:尼特利新滤材,纳米三角了解一下!